Contents
  1. 1. 读书的目标
  2. 2. 怎样读才能增长知识
    1. 2.1. 分析式阅读的第一个阶段
    2. 2.2. 分析式阅读的第二个阶段
    3. 2.3. 分析式阅读的第三个阶段

读了那么多年书了,还不会读吗?别说,可能你还真的不会。这里的“读”要看你怎么定义。

读书的目标

当我们决定要拿本书来读的时候,一般怀着下面三种不同的目标:

  • 娱乐
  • 获取信息
  • 增长知识

书的分类,一般和我们的阅读目标挂钩。想娱乐休闲的,可能会找些小说来看看。国家地理杂志或者旅游攻略可以让你查询一些信息。为了不挂科,大学的学生估计要抱着高数死啃。很少人拿本相对论来看着娱乐,拿本漫画书来增长知识。不过,即便看同一本书,目标如果不同,“读”的方法就不同。就比如读《三国演义》,目标可以是寻求娱乐,学习名著的文学风格,或者想从中侧面了解历史信息。但这三种目标的读书方法就应该有很大的差别。

上面说的三种目标的前两种,基本不需要特别的学习方法。接受过初等教育,认识字,有基本的理解语句的能力就可以了。所以,我这里要说的“正确的读书姿势”主要是针对第三种目标的。

怎样读才能增长知识

我们如果是想通过读书来增长知识,首先是假定书里面包含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和作者在某些方面比我们有学识。那么,只有我们把作者那些从前不知道的学识都“完全理解”,我们才能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增长知识”。单纯获取信息是“知其然”,增长知识则应该要达到“知其所以然”

当我们确定需要深入阅读某一本书的时候,要通过分析式阅读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完全理解”书中的观点,并“知其所以然”。它具体包含下面一些步骤。

分析式阅读的第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了解整本书的主要内容和整体结构

  1. 判定书的类型

能为我们增长知识的书,一般都解释或阐明一些事物或道理。这类书我们一般都能比较容易分辨出来。所以,这里说的判定类别是更详细的分类,比如是历史,社会科学,还是哲学或者物理学等。在精读一本书以前,应该用检阅式阅读的方式,通过看它的标题,前言,目录等来先为其分类,形成初步的了解。

  1. 用一句或者简短的几句话来概括整本书的内容

在完成前面的那一步分类后,我们已经大概知道一本书是关于什么的。但是这还不够,第二步要做的是简短地把内容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也就是提炼主题和中心思想。

  1. 陈述书的主要部分,并描述各部分是如何组织和安排的

一个完整的整体或者复杂的事物,必然是由很多细小的部分组成。像一台完整的电脑,应当有显示部件,CPU,存储部件,主电路板和输入部件。只有当这些单元衔接和配合得当才能让电脑运作流畅。同理,一本阐述某种观点或者理论的书,一定包含论述和论证的依据。同样讲计算机原理的书,为什么有些书讲的深入浅出,有些不知所云?其中一种原因可能就是不同的作者,组织论述的顺序和论证的方法不同导致。所以找到书的主题后,我们要了解作者是如何展开说明的。

  1. 找到作者面对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

作者的问题是什么?怎么发生的?某种特殊情况才会出现?会有什么后果?和其它类似事情有什么关系?用什么方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你或许觉得,这个要求和前面的其实是有一定的重叠的。没错,但是通过寻求问题和提问的方式来探寻书中的观点,或许能帮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甚至有可能发现作者没有看到的问题。

分析式阅读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阶段的目的就不单单是描绘出书的整体结构和了解它的大体内容了,而是真正理解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

  1. 找到书中的关键词,并与作者达成一致的理解

这其实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找出关键词,另一部分是精确地理解关键词用在文中的意思。这一步很重要,尤其是后面一部分。

同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另外一种情况是,意思还是一样,只是隐含了一定的前提假设或者特定的场景。这些情况,都有可能让我们对某一个词的理解,和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有偏差。所以,尽量揣摩透作者的用意是非常重要的。也正因为这样,当我们不知道一些用词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不应该马上查字典,而是应该先通过这个字词周边那些我们可以理解的部分来推敲。

《独立宣言》里面短短的一句“人皆生而平等”,每个字都可以说值得细细推敲。特别是“平等”一词,到底是什么平等,怎么样才算平等,它其实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在里面并需要诠释。

  1. 找到关键的句子,并找出里面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句子和字词差不多,也是构成文章和书籍的基本单元。如果说书中的观点和主张是支撑人的骨架,我们要找到的关键句子,就是这个骨架的组成部分。一个完整的人当然不只是骨架,还有皮肉。所以我们要分清楚哪些句子是骨架,哪些句子是修饰和辅助理解的例子,论证等。

怎么样才知道自己是否“完全理解”了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用你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复述可以说是最好的检验方法,然后还应当尝试联想现实的例子来说明。如果没有办法达到这两项要求,可能你还没有达到“完全理解”的程度。拿回上面的例子来说,如果“人皆生而平等”,是否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由言论的权利?怎么样的言论才能够自由发表?那什么情况下会被冠以“诽谤”罪名?

  1. 用这些关键的句子来定位和构建书中表达的基本理据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有理据支持,不然作者的主张仅仅是观点的表达,不能当作正确的知识来接纳。我们不只是想知道他的观点,更要清楚为什么他觉得我们应当被他说服。不过在这一个阶段,我们只是需要先了解清楚作者的主张和论证,而不是批判。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完全理解”,为后面第三个阶段做准备。不然可能很容易因为发现作者一点小问题,或者没有理解清楚作者隐含的前提假设,以偏概全的否定了作者的正确主张。

所以,我们这一步的重点是寻求支撑他观点的理据,和安排这些理据来分析论证的顺序以及逻辑推论。首先我们要清楚他是先铺设推理过程再总结,还是先摆出结论再一步一步分析。然后看他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进一步归纳出普适的结论,还是通过一系列的理论来演绎出最后的结论。最后,就要分析中间用到的理据,哪些是前提假设,是否已经被验证,哪些是显而易见的事实等。

  1. 找到作者面对问题的解决方案

对应于前面第一个阶段的最后一点:找到作者面对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第二个阶段的最后一点就是列出作者自己寻求到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了。他是成功解决?还是证明那个问题无法解决?是否有新的问题提出来?

分析式阅读的第三个阶段

前面两个阶段的完成,可以说是已经“完全理解”作者的观点,并“知其所以然”了。但是读书这件事,不是说前面两个阶段完成了就结束了。最后应该由读者作出评价和判断才算完结。所以,第三个阶段要做的事情,是公正地评价

大家都应该听说过批判性思维这个说法,它是从 critical thinking 翻译过来的。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它是一种求清晰、求理性的思考方式。但是,因为 critical,criticize,“批判”这几个词都有负面批评的意思,所以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只有表达不同意才算是“批判性思维”。其实 critical 和 criticize 都有全面而仔细地评判事物优缺点的意思。所以,critical thinking 其实可以包含同意和不同意。

  1. 只有在你能“完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你才有资格说“我同意”,“我不同意”。要么你只能说“我还不能作出判断”

那些说“虽然我不太理解你的说法,但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的人,其实是很无耻,也没有必要理会的。我们自己也要谨记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不加理解的同意是愚蠢的,不加理解的反对是粗鲁的。

  1. 当你反对的时候,请理性地讨论,而不是争论

我们人类虽然懂得理性思考问题,但是我们也还是情感动物。所以,有些时候当我们和其他人就不同的观点而辩论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是争论。怎样才能避免争论?我认为是辩论的时候,出发点一定要设立正确,就是辩论是为了寻求真理,而不是为了说服对方。所以,辩论过后,任何一方都应当是有可能转变了他们的立场,支持了手持真理的另一方。只有意识到,你的观点是有可能存在纰漏,对方的观点反而是正确的,带着同理心来讨论并向往真理,才能尽最大可能避免争论。

  1. 对你做的任何思辨性的评论,请通过理据来表达知识理论而不仅仅是阐述自己的观点

前面说过,除非有充分的理据支撑,任何人的主张都只是他个人的观点,而不能被算作是正确的知识。同理,辩论其实是在提出我们认为正确的知识,我们也应该通过理据来说服对方。

以上是我看完《How to Read a Book: The Classic Guide to Intelligent Reading》第二部分的小结。刚好和菜头的《书中之书,众妙之门》也推荐了这本书,大家可以顺便看看他的评论。

Contents
  1. 1. 读书的目标
  2. 2. 怎样读才能增长知识
    1. 2.1. 分析式阅读的第一个阶段
    2. 2.2. 分析式阅读的第二个阶段
    3. 2.3. 分析式阅读的第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