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现在的社会,特别喜欢造新的词。知识变现,碎片化学习可是最近知识化浪潮的产物。

可是知识从来都是需要钱才能获得的啊,上学,买书,参加培训,甚至看个展览,哪样不是作者用他的知识来变现?当然,知识越来越便宜了是真相,也无法避免,以至于现在可以用少于一顿饭的价格,买一本书,听一个在线讲座。

信息的泛滥,低廉的价格,极其便利的付费方式,膨胀了的焦虑感,终于刮起来知识变现这股潮流。

碎片化学习承担了当前知识变现的主打形式。当然,很多人对这种形式不屑一顾,甚至讽刺其实质为一些人收割智商税的形式而已。这种论调一部分客观原因是太多滥竽充数的人和东拼西凑的内容。不过更重要的是一种认为碎片化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的偏见。

那些听了一些在线讲座,买了一些课程,但是觉得没什么收益,被作者收割了智商税,认为碎片化学习就无法深入学习的人,他们本身的逻辑就有问题。因为其实这些人从结果(没深入学习)反过来推导原因(碎片化是不对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态度和出发点就完全错误。

先不说沉浸式学习是否能真的深入掌握知识和技能(比如我们以前在学校的学习),难道你们没听过各个领域的大家,在坐公交的时候,甚至饭堂吃饭的时候,也在看书,这些不是碎片化学习?

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不是碎片化学习。妄想在碎片化的时间稍微学习和听到一些捷径就能有成果,才是被收智商税和碎片化的原因。

我们得承认,借着知识变现的浪潮,浑水摸鱼,滥竽充数的人实在是太多。鱼龙混杂,特别是标题党横行的情况下,仅仅凭借着用各种话术编造的吸引人的话题,还有一些难验真假的头衔来判断一些直播和分享是否值得参与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就要因噎废食吗?这其实和你不小心被包装和封面骗买的一本烂书有区别吗?

为什么说那些认为自己被收智商税的人,是自己的态度和出发点有问题?他们觉得那些大道理,对他来说其实都不知道听过了多少遍了,不能立竿见影,不实际。有的人说还不如买本什么经典的书来看。可是问题是,有些人就是不知道这些概念,有些人也是从这些讲座里才听到书籍的推荐。对于这些人来说,这些课程和直播的内容就是值得的。对于那些说听过了不知道多少次的人来说,活该被收智商税,因为他们从来不实践,而是一次次的寻找捷径。

所有这些线上的直播和课程,可以说都只是引子,只是师傅领入门的东西。修行肯定是需要靠自己再花费更大的功夫来深入的。如果抱着探索的态度,怎么会认为自己被收智商税呢?听了不好的就当买了本烂书。况且,心态正确的人,很少被标题党的东西吸引。

如果线上的课程都是引子,那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这些内容,真的一点收益都没有吗?不是,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它们是入门级的介绍,碎片化的时间才更有效和容易吸收。我今年听了好一些关于心理学,亲密关系的知乎 Live 和其它课程,如 Momself 公众号的「换个角度,洞悉相处之道」,就觉得非常值得。每集大概 10 分钟的内容,讲解简单易懂的概念,启发个人的思考,让我更容易地理解这个领域大致的学习框架。这对于以后自己探索如何深入有非常大的帮助。薛兆丰老师在得到的「北大经济学课」,也是朝着为听众搭建完整和正确的经济学框架目标出发的,没一节课后都提出问题,鼓励思考。只要认真参与的,怎么可能没有收获?

你被收割智商税了吗?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