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1. 1. 外因
  2. 2. 内因
  3. 3. 迁怒之罪
  4. 4. 重要的是看到

很早就听到许多人都在推荐《三块广告牌》(3 Billboards)这个电影,它的主题,和保姆纵火案,江歌案,为母报仇的张扣扣事件类似,都和至亲失去有关。

Momself 的文章说,对于一个愤怒的,失去至亲的人来说,还有另一种当今时代的非政治正确的选择:不,绝不放下。

我觉得,很难说什么是政治正确和不正确,只是你想用什么态度来和失去的至亲,以及这个世界相处。

《三块广告牌》里面的主角,是一位失去了女儿的母亲,在一条不太有人出入小镇的路边,竖立了三块广告牌:「RAPED WHILE DYING」,「AND STILL NO ARRESTS?」,「HOW COME, CHIEF WILLOUGHBY」,意思是「垂死时还被强奸」,「怎么还没逮捕?」,「威洛比警长,怎么一回事」。

电影开始没多久,我们就感受到了那位母亲的愤怒,和绝不放下的态度。

但是,这仅仅是因为 Momself 里面的文章所说,她想让全世界看到她的愤怒吗?是“她不放弃,正是为了她自己。因为一旦放弃,她就会跌进失去女儿痛苦的万丈深渊里。复仇,是她巨大而唯一的力量。”吗?

我觉得不仅仅是这样。而且那不是真正的原因。下文大量剧透,建议你还是先看了电影,再回头来看看我说的对不对。

外因

挂广告牌的黑人工人和一名警察之间的唇枪舌战;女主的黑人朋友知道她竖起广告牌后支持她说:“加油,整死那帮警察”。广告商老板(白人),在面对警察来质问:“你真的想和警察局过不去吗?”,回答到:“我想是的”。

电影中相当多的画面,都体现了普通民众,和警察之间的紧张情绪,甚至是对立,互不信任的状态。

所以,主角不妥协的态度,我觉得一方面的原因,还因为她对警察不信任,认为他们不作为,没有尽力调查。
电视台采访女主角的时候,她说:“威洛比警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可是,当警长亲自和她解释,说全国没任何一个人的 DNA 能匹配上,也没有任何目击证人,他真的没有没办法的时候,女主觉得甚至可以侵犯民权法,让全镇,全国的男士去验 DNA。当警长和她坦白自己有癌症后,她还说:“等你死了后,广告牌上话的不就没用了吗?”

显然,她觉得,自己可以用任何手段,甚至侵犯任何人合法的隐私权益,来为自己服务。所有的外人,都有责任协助她。

为什么她这么迫切寻找外因,把责任归咎于他人呢?

内因

剧中有一幕,她经过自己女儿房间,回想起当天女儿向她借车的情景。她们大吵了一架,她不借车给女儿,让她走路去,还附和着斗气说,希望女儿半路被强奸。

还有,她前任丈夫回来劝她别登广告。临走前告诉她:“女儿死前一周,问能不能搬去和他住,说忍受不了她妈妈和哥哥,不想再和他们争吵了。“ 他还自责地说:“如果当时不是他劝说女儿留在这,女儿可能就不会死了。” 女主得知后非常痛苦,不愿意相信,但向儿子求证,儿子却有话不说。

这,显然就是内因。她不愿意面对,不愿意接受,她女儿的死,和她也有“关系”。

我这里说有“关系”,并不是指她的气话,和不借车造成女儿的遇害。很多人在至亲出事后,都会归咎于自己,过度自责,这也不是健康的心理行为。但是,如果因为无法承受心中的悲痛,逃避自身的情感,而转化为对外的愤怒和指责,那带来的伤害也会很大。

武志红老师说过,一个人如果无法独自承受和化解一些黑色的死亡能量,同时也没有一段良好的关系帮助 Ta,这份死亡能量要么向内攻击自己,要么就会向外攻击他人。

过度自责就是攻击自己,迁怒就是攻击他人。

迁怒之罪

Anger begets greater anger

这句确实是本片的中心思想。Momself 的文章那里翻译为:“压抑之怒将催生出更大的愤怒”。但我觉的并不是,因为不仅仅压抑会催生,而是愤怒直接催生更大的愤怒

整个电影,展示了大量的迁怒,报复等行为,如:

  • 女主咒骂前任丈夫找的年轻女人,是闻起来像屎一样的野鸡。
  • 支持警长的牙医,不怎么认真检查女主的牙,就说要拔了。
  • 自称警长好朋友的不明身份之人,到女主上班的店铺生事。
  • 一名警察为了死去的警长,把提供广告服务给女主的老板,从二楼丢了下去。

这些行为,并不是那些人压抑自己的愤怒而导致,而是肆意表达,和发泄他们的愤怒。每个人都认定心中的正义,甚至或多或少利用职能之便,行报复之事。最终,导致自己的愤怒不断升级,或者他人更严重的报复。

电影里面最突出的两个人物,就是女主和警长身边的那位警察。他们都自认为手握真理,习惯于按自己的逻辑和做事方式来对待他人的。认定了谁是过错方,就用自己的方式去惩罚他。所以,他们俩,也因为警长的事情,势不两立。

迁怒实在是太容易,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人总是本能的回避黑色的死亡能量。想想你是否曾经带着工作的情绪,回家后发泄到妻子或者孩子身上。

重要的是看到

电影后期,女主和那位警察竟然能相互理解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

那位警察,一直没看到自己压抑的愤怒,是如何通过其它方式释放出来的。但是,当他看了警长留给他的信后,他的内心,被看到;他的愤怒和黑色死亡能量被接纳了。

我觉得你太易怒了,这都归因于你父亲的去世,你不得不全身心去照顾你妈妈。可是,只要你把那么多的仇恨都深深埋入心底,你都无法成为你想成为的那样一名侦探。

成为一名真正的侦探的要诀是,爱。只有通过爱,才能内心获得平衡。通过内心的平衡,才能拥有思想,有思想才能侦查到一些东西。

没人觉得你是同性恋有什么问题。如果有人觉得是问题,你就以恐同罪逮捕他们。

而女主,我觉得是她一次次的犯事后,警察因为没有真正的证据,而不能逮捕她。她身为罪犯,却能逃脱刑责,理解到了警察必须依据证据办事的态度和方式。那个为了袒护她而说谎的侏儒,在约会当晚愤怒地爆发。她终于看到,自己的黑色死能量是如何伤害到其他人,也慢慢意识到,自己开始成为自己原来厌恶的人。

更重要的是,她火烧警察局当晚,那个警察拼死保护一份案卷(可能是她女儿的)。他还积极查案,为了收集证据而被暴打。这些行为都深深地震惊了她。当关系中的另一方,接纳了她的死能量,还以生能量的时候。她的愤怒才得以吸纳转化。

如 Momself 文章所说,愤怒,需要被看到。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自己真正看到,并合理表达,而不是故意发泄,让别人看到

电影里,有两个理想的处理愤怒的模范。警长老婆,在丈夫自杀当天,给女主送丈夫的遗信,愤怒地表达对女主的不满,和释放自己的情绪。那个广告商老板,得知同病房的烧重伤病友,是扔他下楼的那个警察,被气的发抖和乱吼后,还是给他递上橙汁,准备好吸管。

现实生活中,保姆纵火案的林爸爸,我觉得也把愤怒处理的非常好。我自问可能没那么强大的自我容器来处理这种愤怒和悲伤。

电影最后,女主和那位警察,打算联手去抓那位他们认定的强奸犯。开车途中,女主问:“你确定要去吗?”。警察回答到:“杀了那个人?不太确定。你呢?” “不太确定。”

或许我们没法把愤怒处理的很好,但也许可以像电影两个主角最后那样,多问问自己,多尝试去体会自己的愤怒,而不是带着愤怒行事。至少,我们可以事后向被我们伤害的人,真诚地说声对不起。

Contents
  1. 1. 外因
  2. 2. 内因
  3. 3. 迁怒之罪
  4. 4. 重要的是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