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1. 1. 丧失独立能力和感恩
  2. 2. 迷失自己,忘却了本心
  3. 3. 依靠而不依赖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么一个小故事,或者是谚语:

一个乞丐,每天都会有固定的一位善心人士给予 Ta 一元钱的施舍。但是,某一天,或许是因为那位善心人士没有了散钱,或者有急事在身,匆匆路过而没有给予这个乞丐施舍。结果,那个乞丐起来破口大骂,说:“你怎么今天不给钱了?” 结果就是,这位善心人士再也不给予 Ta 更多的施舍。

我在看社会心理学的书时,还发现另一个小故事。

一群小朋友,喜欢在一个老人家外的空地玩耍。但是这个老人家喜欢安静,怕吵,他就出去和小朋友说:“你们的快乐和笑声真的给我带来很美好的时光。我人老了,没收入,所以只能打赏你们 1 元。不过现在我想休息一下,你们去别的地方玩好吗?” 小朋友们本来就很开心,没想到还能收到钱,说了声谢谢就离开了。往后,老人家都会打赏。但是,渐渐的减少了金额。后来某一天,老人家只给了 1 毛钱,那些小朋友生气地说:“我们给你带来那么多欢乐,你才给 1 毛钱那么少。我们以后再也不来这里玩了!” 所以,最后,老人家收获到了他想要的安静。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想说什么呢?依赖会:

丧失独立能力和感恩

独立,是成年人很重要的能力。依赖,就像是还在襁褓中的婴儿对母亲的“剥削”。婴儿子所以如此,是因为 Ta 能力不足。可是如果成年后还不能独立,成为了巨婴,问题是很严重的。没有一个人有义务一辈子对你好,即便 Ta 是你的父母,子女,或者伴侣,更别说素不相识的善心人士了。当然,有一些人无法长大,并不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反而是父母或者是伴侣,使各种手段不让他们离开。

以前报纸时不时都有报道说一些学生收到捐助,出来工作后也不知道要报答一下,甚至一些感恩的心都没有。更别说拿了助学贷款不还的了。我自己也碰到这样的事情。几年前,在某些慈善机构爆出丑闻后,我觉得自己应该直接捐款给某个具体的人,而不是机构,这样可以减少中间的腐败浪费环节。刚好我在某份报纸上看到有个母亲,患有恶性疾病,还有一个小孩要照顾,我连续四五个月给他们家汇款给予捐助。后来,忙得不记得汇款了,他主动发信息过来询问,要钱。我顿时感觉到了恶心,也停止了对他的捐助。

迷失自己,忘却了本心

依赖,有时并不是你一开始就故意想这么做的。生活中的美好,可能在你意料不到的时候到来,然后由于对方的善和爱,你持续收获到了关注和温暖。渐渐地,你习惯了这种美好,把它当作理所当然。就像是第二个故事的小朋友那样,本来是为了自己的欢乐而玩耍,最后因为没有钱的奖励而丧失了原来的本心。

我写公众号的本心,就是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写作能力。虽然我也会被自恋影响,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但确实没幻想过能有很多人看,能赚多少打赏。不过,你可能不会相信,有一位朋友,在我每次发了一篇文章后,都会给我打赏 10 元。这真的不是一个小数目。开头每次收到打赏,我都会及时给予回复和感谢,同时心里也是充满了内疚。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写并没有那么好。当然,我也没有为了打赏,每天不顾质量的产出。慢慢地,我没有每次回复和表达感谢,内疚的感觉并没有那么强烈了。除了因为我觉得口头的感谢太微不足道外,或许也是有一点点习惯了。

我觉的我自己还是比较克制和警觉的。而且,在他需要帮忙的时候,我都尽力出手相助。不过,当他停止打赏的那一刻,我察觉到心里还是有那么一丝失落。这份失落,是习惯的断裂造成的。可是,对于这份失落,每个人的解读都是不一样的。

倾向于内归因的人会想,是我不够好了吗?我就在想,是我写的没以前那么好了吗,还是我的观点和他不一致?如果处理不好内归因,可能就会打击自己的信心,动摇自己的方向。比如,写作者可能就会变得迎合读者,最终丧失了自我。

倾向于外归因的人会觉得,别人变坏了,也就是会攻击对方。当攻击对方的时候,就可能会忘却了本心。

幸亏,我的本心还算稳定,打赏的停止,也释放了我心里的重担。

依靠而不依赖

对于痛苦,人类通常都怕避之不及。对甜食,爱,等美好的事物,人是很容易上瘾的。而且这种瘾来的悄无声息,不容易察觉,等到失去的时候,你才突然发现可能无法失去。

在亲密关系里面,依靠是很重要的。恰当的依靠,可以增加相互之间的安全感,放下对外部世界的武装,真正做自己。我以前对这两个概念区分的并不好,所以亲密关系维系的不好。但是,依靠和依赖不一样。依靠是互相支撑,依赖是你完全不使劲,没想过给对方支持,只向对方索取

希望我们能有人依靠的同时,不要依赖他人。

Contents
  1. 1. 丧失独立能力和感恩
  2. 2. 迷失自己,忘却了本心
  3. 3. 依靠而不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