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1. 1. 对他人的标签
  2. 2. 亲密关系的标签
  3. 3. 自我的标签

“中国人就是没礼貌”,“河南人就是XXX”,“处女座就是YYY” 这些言论,很多人现在都能理解它们其实是一种“贴标签”的行为。

虽然不能说“贴标签”完全是坏事,因为它其实是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一种手段,可以让我们快速面对陌生的事物,知道如何更好地和它们相处。但是,如果我们习惯了“贴标签”这种行为,甚至推广到一些需要建立亲密关系的人或者事物的时候,问题可能就很大。标签一旦贴上,片面的观点就容易产生,我们就不容易看到背后的互动关系和问题的根本原因。

对他人的标签

“你怎么老是这样?”,“Ta 什么都好,就是不好好 XX。”,“Ta 就是不爱回家,老在外面疯”,“怎么那么笨” 这些话,应该不少人都说过,尤其是父母对着自己的“熊孩子”的时候。

以前我儿子不喜欢叫人。所以,其实我妈和老婆经常说他“怎么这么没有礼貌”。我虽然不知道儿子为什么不喜欢叫人,但是在这方面我能理解他,因为我自己小时候也是一样。所以,这个“标签”其实我不太认同。他不肯叫人的时候,我就和儿子说:“你看到熟悉的人,可以微笑一下,说声 Hi,或者挥挥手。也不一定是说 XXX 好。”

后面经观察证实,他会很热情地向他熟悉和喜欢的人打招呼。只是,小朋友比较实诚,心情不好,遇到他不熟悉,甚至是不喜欢的人,就鸟都不鸟一下,招呼也不打。他们不懂得敷衍和皮笑肉不笑。最近「妈呀我呀」公众号推了一篇有趣的文章「我以为当妈已经够难了,没想到当小孩才是最难的!」,里面的一个场景就是:“如果大人被小孩子这样说:要大声说老板好哦!要有礼貌!声音要响亮!老板好!” 你的感觉如何?回想到你要求小朋友叫老师好的情景了吗?想想就好笑。

亲密关系的标签

曾经,老婆让我感觉“怎么她现在那么依赖?以前不是很独立的吗?”。后来她忍无可忍,狠狠地抱怨我过后,我才看到背后的问题。

现在回想起来,除了本人以前比较呆,不怎么懂得处理亲密关系,没及时留意到问题的发生外。那个不经意的“贴标签”行为,让我忽视了问题的根源。

“怎么 Ta 现在这样?以前不是很 XX 的吗?” 像这样的句型,应该可以看作典型的“贴标签”行为。如果说 Ta 以前不这样,现在却变了。可以肯定的是,导致变化的原因肯定包含了外部因素,包含了 Ta 在某种互动关系里的改变。这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把这个变化归咎到 Ta 单方面的问题上。很大程度上,应该首先从互动关系的另一方寻求导致变化的原因。

所以,以前当老婆让我有那种感觉的时候,那个不经意的标签,让我忽视了我才是产生问题的原因。是我做了什么,或者是没有做什么,导致了这种改变。如果当时我及时意识到,并积极反思,可能就不需要等到老婆抱怨才看到问题在哪里了。

自我的标签

自我的标签,每个人可能都自己给自己贴不少。我当然不能幸免:不爱长跑,内向,不懂处理亲密关系等。给自己贴标签,其实是自我和其它事物的互动关系出了问题。像我以前认定自己不能长跑,就是因为自己和长跑这种运动关系不对,采用过不正确的方法和理念,所以直接放弃治疗。很多人放弃学习英语也是一样。

不过,现在这些标签我要么撕掉,要么更深入理解它出现的场景,要么我已经“接纳”了这个标签,并尝试寻找合适的方式来慢慢改善。现在,我知道我起码可以跑 5 公里,甚至 10 公里。面对熟悉的人,我不会内向,因为在带小团队的时候,我可以主动和成员互动,也聊的不错。“内向”对我来说,只是不在一堆陌生人当中,主动搭话而已。以前在大学时浏览完那本「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水星」后就没什么下闻,现在能主动寻求心理和亲密关系的课程来学习,并经常回顾总结。

我可能还有不少标签,但是我渐渐懂得如何面对它们,学习怎么和它们相处。
贴标签这种轻易下结论,而不深入探讨背后的互动关系的行为,最后可能反而强化了问题本身。

想想你给自己和别人贴的标签,看看有哪些可以揭下来?

Contents
  1. 1. 对他人的标签
  2. 2. 亲密关系的标签
  3. 3. 自我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