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1. 1. 学生角色的转变
  2. 2. 内容的转变
  3. 3. 目前的平台
  4. 4. 未来的猜想

教育从古至今在人们心里的景象都是正襟危坐的学子拥簇在台上的彬彬学者的周围,认认真真地听讲和笔记。教育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按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计划。

但是,随着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的发展,教育的形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节奏,选择各大名校名师制作的课程来免费学习,或者仅仅只需要少量的费用。

学生角色的转变

充足的资源和课程,形式的多样化和触手可及,让本来热爱学习的人无比兴奋。美好的时代,全民学习的时代,看似要到来。但是,不少网络课程,其实真正的完课率都很低。由于缺乏监督,参与者只要放下鼠标,关了网页,就可以轻易的离开了,也不会有人责备。参与零门槛,放弃更是随心所欲。而且,很多网络课程,充其量只是把课程视频化,然后放到网上,最多加一个论坛而已。

在线课程带来的转变,不是教学形式,更重要是学习者角色的转变。学习者更多的从被动灌输者向主动获取者转变,同时第三方的监督变得更少。这其实是一种很重要的,名为“翻转教室”的理念。

但是,这里存在一个矛盾。

不像娱乐和游戏,学习的性质本身是有点反人类的。很多人,都不是因为喜欢某个东西而去学习,而是因为生存需要,或者被长辈逼着去学。那如果以后的教育反而要求学习者角色转变,需更多地自我驱动,怎么办?

内容的转变

网络上绝大多数的课程,一般都需要花两三个月,每天 2 小时左右的时间和心思,才能真正习得里面包含的内容。如前所说,这种需要靠强大的自我驱动能力来实现的学习方式,很少人能做到。

但是,面对大量的免费课程铺天盖地的出现,自己又没法坚持,再加上“知识变现”,“终身学习”的口号最近火遍全国,很多人的焦虑感便油然而生。

那怎么办?大餐既然吃不来,快餐应运而生。许许多多“碎片化学习”的内容和平台犹如雨后春笋。由于只要通过少至短短 15 分钟,多至一小时的音频和直播,就能亲耳听到某个领域大V传授的“真经”,人们对于这种形式的知识分享和学习,更是趋之若鹜。

不过,最近出现一种论调,被收割“智商税”,见「知识付费这两年,我花5000元买的4个教训」。我看过后写下一些感想:「是否被收割智商税,取决于你的智商」。我的观点是:碎片化,和深度的学习,完全不应该互相抵触,而应该是互补

目前的平台

得到,千聊,知乎 live,十点课堂,荔枝微课,一块听听,分答,知乎问答等提供不同形式的问答,直播,语音课程等碎片化学习的内容。

网易云课堂,慕课网等 MOOC 类平台提供深度学习的内容。

小密圈,饭团提供知识工作者社群运营平台。

小鹅通,有赞提供商城,和工具服务。

在整个知识传播,学习的流程,上面的平台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环节了。工具类平台面向的是知识分享者为主,对学习者一般不可见。知识分享者一般先提供碎片化内容作为先导课,使之起宣传和传播的作用,再把用户引流到小密圈,微信,饭团等进一步锁定和圈住用户,甚至到 MOOC 平台深入学习。

虽然说上面的平台各有侧重,但是都基本无法避免地向大而全的知识商铺靠近,卖直播,卖课程,卖电子书,卖礼品卡等。但是,以后的平台真的要分碎片化学习的,和深度学习,和独立的社群吗?

未来的猜想

教育除了是内容提供商,其实还是服务提供商。

教育行业最重要的资本,首先肯定是讲师。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平台,就像学校,都拼命想拉住各种V在自己平台不走。可是,除了「得到」伺候的那些顶级大V,和其它平台的少量独家,多数的大中小V都在各个平台撒网,哪里有好处去哪蹭流量,再导流去他们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或社群。

能沉淀和筛选优质的讲师是每个平台的愿望,但是不可能每个平台都像「得到」那样去辅助讲师精品化课程和推广,成本太高,因为不是所有的讲师都值这个价。但是,学习就只能跟着大V吗?相比只是在大教室里面的芸芸众生,如果能在小而精的环境,跟到一个也不错的老师,有更多的互动,把自己带入门,是不是就可以了?以前的大班教学,到现在的小班教学,是否同样适用于互联网?而且,在线学习和培训,定位我觉得就应该主要是入门,而非精进,因为精进需要更专注的投入,实践,和交流。

现在的社群,虽然说提供了互动的平台。但是,现在多数的社群,很多人都是冲着IP去的。参加者只是希望能和他们更接近,获取内幕或捷径。很少的群是真的能针对某个领域的主题,为持续学习和成长而存在的,入了群而什么都不干的大有人在。真正的互动平台,应该基于各领域,更有针对性。

我觉得,未来的教育,应该会垂直化,全功能型。为什么呢?

垂直化为优质老师的提供和持续输出提供动力。每一个领域的学习,背后肯定都有其动机。无论是学习者,还是提供者。目前来看,学习者的动机还是比较功利,多数为了就职。领域的垂直化,比如编程领域,可以让大公司提供专门的领域培训人员,因为本来它们内部本来就有培训体系。参与者可以非常接近未来的适用场景来学习,讲师也是在该领域不断精进的人。而且,如果能集结不同企业,提供统一的培训大纲,一方面能增加讲师和助教的人数,另一方面,培训完成的学员,直接可以进入同领域的企业。这样就能接受系统化的最贴近行业的培训,而不像是我们落后的高校课程或线下培训班。

举编程的例子是因为每个培训行业,学习和提供服务的动机很重要。虽然现在鼓动人人都应该学习编程,我以前也这么想,但是现在慢慢觉得,有需求的,还是就职。虽然未来更多的需要用编程思维来解决问题,但是可能不需要自己去学编程,应该是利用合适的工具,甚至是支付费用请人帮忙。有寻找信息,工具,组合使用的能力可能就够了。

另一个领域垂直化的好处是,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平台提供不同的形态和服务内容。比如说,编程类提供在线编辑器,代码托管,部署等。音乐绘画等艺术类,可上传作品,点评。心理学类,甚至可以旁听心理咨询师的咨询案例。这样的服务形态就会非常的丰满和有效,学习效果更好,而不仅仅是一个社群。

Contents
  1. 1. 学生角色的转变
  2. 2. 内容的转变
  3. 3. 目前的平台
  4. 4. 未来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