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听到”勇气“这个词,你想到的是什么?

挺身而出的见义勇为者?不畏强权的斗士?还是奋不顾身的创业者?

你是否觉得勇气都需要在光辉的领域,在这些“大”事才能呈现?只有这样才足以被称为有勇气之人?

其实不是的。

对于严重抑郁症患者,能坚持活着,就需要很大的勇气;减肥人士,能毅然拒绝手边的零食炸鸡,也需要勇气。

我们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取决于当时内在的勇气充足与否。

我在国庆期间第一次读完《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时,忍不住在朋友圈感叹:

被阿德勒种草。这是一本所有人都应该看的书,比任何道德教育更有价值的书。应该从初中起就被列为必读书籍。

年少之时,我讨厌语文,基本没看过任何文学作品,即便是男生标配的武侠小说。除了学习教材或专业类书籍,我会拿来看的“书”,恐怕只剩下漫画了。看完《被讨厌的勇气后》,我忍不住感慨,如果以前能看到这本书,该多好。然而,这么一想,已经有违阿德勒的观点了。

虽然前面盛赞这本书,但我觉得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马上接受阿德勒的观点。​你体会一下书中的这两个观点:

  1.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2.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很残酷是不是?本来你看心理学书籍就是为了抚慰心灵,现在的你可能已经够伤心困惑的了,但是却还要被正面捅上一刀:“这是你自找的”。

最开始读这本书时,你可能会有种“没什么事情做不了,只是你自己没有勇气去做而已。”的近乎居高临下,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书中那个和“禅师”辩论的“青年”,在最开始的辩论过程中,就被经常气得浑身发抖,但又哑口无言。能坚持把书看下来,真的需要点勇气。

即便我认为,心理创伤还是存在的,像经历残酷战役的军人,或者被暴力虐待过的人患上的 PTSD。而且,我们也不是说想变主动,变勤快,变温和,只要心想,马上就能改变的。但是,书中“禅师”和“青年”的对话,的确能为你提供新的思路和角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阿德勒心理学主张的是自我决定理论,目的论。他并不赞同精神分析学派的方式。因为关注过去,挖掘深层原因来解释事物很容易会陷入“决定论”的思维方式。最近流行的“原生家庭”说法,就是被很多人找来的当借口,把自己“无法改变”的责任,推给他人。

书中给我感触最大的两句话是: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儿时课本中的张海迪,澳大利亚那位天生没有四肢的尼克·胡哲(Nick Vujicic),杭州保姆纵火案的“老婆孩子在天堂”,汶川地震的幸存者,他们经历了别人难以置信的缺失和悲痛,却还能为这些经历赋予了与众不同的意义,继续前行,甚至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老实说,换作是我遇到上述的困难,真的未必能克服。不过,只要知道自己还是能有掌控的能力,未来就不缺希望。看过这本书,能为自己充实点勇气,积蓄点动力,为生活带来一丝转变,其实已经值得。

Contents